消费 信息 生活 尽在张家口网

扫码关注沽源网

精彩内容看个够

张家口今日热点

各区县的新鲜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县区风采 > 图片 >

喜顺沟看“蝶变”

时间: 2014-09-04 11:49 来源: 日报社 作者: 江南 点击:

 
       坝上七月,清爽宜人、风景如画,记者在张北县喜顺沟村口放眼望去:一条柏油路向前延伸,白杨树在路边笔直挺拔;一排排二层小楼山脚下伫立,乳白色的蒙古包村中林立;乡林小路间是来往游客的身影,莜面宴特色农家院里人们推杯换盏……
  “现在,村里逐渐形成了马铃薯、燕麦、旅游三大产业,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番。”喜顺沟村党支部书记闫林告诉记者,1987年,村里人均年收入400元到500元,2004年人均年收入不足1700元,现在已达到1万多元。如今,一个充满活力的喜顺沟村正展现在人们面前,村容村貌干净整洁,村民生活富裕殷实。
  农家旅游富农
  记者来到农家游搞得如火如荼的吕占林家,游客们正在品尝坝上特色美食,老吕一家人忙得不亦乐乎。
  “10年前,我家5口人,6只羊,20亩地全是旱地,房子只有4间,全家一年收入也就7000元,除了吃喝花销根本剩不下。”说起从前,吕占林记忆犹新。而今,吕占林住上了新房,儿子还买了汽车,他高兴地说:“10年来,村里翻天覆地变了样,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今年,随着喜顺沟旅游度假村开门迎客,到喜顺沟享受田园风光、体验坝上农耕文化、品尝坝上特色美食,逐渐成为京津冀游客远离城市喧嚣,亲近自然的理想之地。目前,喜顺沟农家生态旅游区已建起58套新民居和17个农家院试点,营业半个月,已接待游客660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5万元。
  绿色产业强村
  闫林指着一排马铃薯组培室告诉记者,中国农科院、张家口农科院流转了村里的700亩土地进行马铃薯育种,使马铃薯由“口粮”变成“摇钱树”。如今,村里形成了马铃薯育种、繁种、种植、储藏、销售的产业链条。村民夏天在育种基地干活,冬天来储藏窖进行分拣,女工一天收入50元到70元。
  喜顺沟有着悠久的马铃薯、燕麦种植传统,依托这一资源,村里与中国农科院和市农科院合作,建立了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华北区域喜顺沟育种基地,培育全国最新最优的马铃薯新品种,形成了“马铃薯品种研发---优良品种繁育---优质原料基地建设---科企联合加工”的产业体系,成功引进澳门宝龙集团公司投资900万元援建的燕麦加工项目,建成全县最大的村级集体经济企业。
  近年来,喜顺沟村还相继实施了涵盖产业发展、村庄建设、生态建设、民生改善等四大类24个重点帮扶项目,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使旅游业真正成为富民强村的产业。
  民生建设惠农
  喜顺沟在脱贫致富的同时,村内还进行了街道硬化亮化,建起污水处理厂、设置了保洁员,大小街道干净整洁。村民还在自家的院落内种植瓜果蔬菜,夏季绿意浓浓,秋季果实累累;新建的村民文化活动广场,吸引着男女老少休闲锻炼。
  在村民任玉梅家,推拉玻璃门隔开的厨房内,大理石台面上锅碗瓢盆摆放得整整齐齐,自来水接到灶台前,忙着收拾家务的她高兴地对记者说:“以前俺总羡慕城里人的生活,现在全村家家户户都吃上了自来水,用上了太阳能,有了冲水马桶,使上了固定电话和手机,开通了互联网,还安装了闭路电视,不比城里差。”
  “以前村里村容村貌很差,现在,除了对村里环境进行绿化外,还建起了村口牌楼,修通了村柏油路,硬化水泥街道和铺石板路16000平方米,改造危房200户,并安装路灯30盏。”闫林如数家珍地说。

(责任编辑:江南)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