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 信息 生活 尽在张家口网

扫码关注沽源网

精彩内容看个够

张家口今日热点

各区县的新鲜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现代文学 >

历史镜像下的乡村叙事--樊桂云散文评析

时间: 2016-10-06 14:11 来源: 张家口网 作者: 郑恒萍 点击:
 
 
  记得曾经读过这样一段话,成功的散文创作即是作者人性的自然流露和个体生命意识的激情展示,也是作者对现实人文关怀的严肃态度和对乡村现象的热切关注。而散文创作必须要表达作者的真实情感,要描摹生活的真实场景,要刻画现实的真实人性,也要带给读者真实的感动,这样的散文才是属于文学的,属于审美的,也是属于永恒的。
  樊桂云就是这样一位土生土长的作家,他出生于沽源县常铁炉村,现在虽已离开家乡三十多年,但心却一刻也没有离开故土,在他脑海里始终萦绕着剪不断的家乡情丝。他在散文中描绘家乡故土、讲述童真趣事、叙述家长里短,文字地道淳朴、行文自然流畅,无论记人、记事,笔下流淌的都是炽热的人文情怀,充满情趣韵味,让人过目不忘。
  樊桂云的作品中,多是对亲情的记忆描摹,《娘的煤油灯》就是樊桂云泼墨最重的一篇散文,“一盏油灯,一生记忆。灯亮娘起,灯熄娘睡”,开篇寥寥几笔,就把母亲含辛茹苦的一生描绘了出来。早晨,油灯下,娘穿衣、起床、做饭;晚上,娘就着煤油灯昏暗的灯光,给全家人缝缝补补、拆拆洗洗、纳着鞋帮鞋底;家人晚归,油灯就是指路的航标,温暖和照亮孩子们回家的路。作者将人物置于具体情景中,细致描写行动,把母爱一点点的“注情于人,融情于事”用实际事实告诉读者:在母亲的心中,孩子是整个世界,在孩子眼里,母亲就是一片蓝天,母亲永远是孩子坚强的保护伞。一盏油灯书写一份浓情,一盏油灯书写母亲一生记忆,母亲的辛苦、节俭、朴实,深深的铭刻在孩子们的心头。能够想象这些文字都是樊桂云蘸着泪光付诸于笔端的,亲情永远是世界上最无私最真挚的感情,也是最最动人的。而亲情散文的特点,必须具备“情深、意切、真诚、淳朴、感恩”。樊桂云就常常说:“做人,首先要懂得感恩”这些正是亲情散文所需要的元素。只有具备了这种品质,才能写出震撼人心的好文章。
  童年,应该是人生最幸福的回忆,最纯净的旋律,像连环画一样多彩,像糖葫芦一样甘甜。但樊桂云笔下的童年,却是欢乐和苦涩相随,幸福和苦难相伴,《疼痛的葵花子》就是这样一篇洋溢着淡淡伤感的文章,作者带着一丝丝不忍,小心翼翼的一点一点的揭开了童年的伤痛,而这种疼痛是葵花籽带来的。馋嘴不是那个时代孩子的错,像所有的孩子一样,追逐食物人的天然本性,因为匮乏所以没有,因为没有,所以珍贵。葵花籽的香味,就像潘多拉盒子里的魔鬼,吸引着孩子们蠢蠢欲动的心,继而铤而走险,继而伤及手指。疼痛不单单属于孩子的,也属于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而这种痛仿佛是我们自己童年岁月与生命记忆的追掉和祭奠,一个时代已经消逝,成为如烟的旧梦。就像刘勰说的:“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辞藻用来美化语言,文采艳丽却需要依靠性情的真挚。而樊桂云的散文就是以情感动人,所以语言文采才会自然如一。
  莫言说:“故乡是作家摆脱不了的存在,作家用文学的方式拓展故乡,是对故乡的一种超越。”樊桂云的乡村系列作品就再现了他儿时生活的场景,从《看场院》到《漏房往事》再到《看场院》,他通过对儿时日常生活情景的描写,展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融入发人深省的理性思索。《看场院》就属于叙事性散文,场院不仅是孩子们的乐园,同时是一家人的粮仓和全部的希望。就像作者自己叙述的一样“儿时看场院的情景像是记忆里的一缕轻烟,越飘越远,越散越谈,或许有一天我也会把场院的往事遗忘得干干净净”。在此后出生的新一代年轻人心中,或许已经没有了场院的概念,场院离他们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了。场院已成为一个概念,一枚词语,一种记忆。
  作者通过对家乡往事的描述和回忆,以理性和现实的思想审视在历史进程中家乡的变化,以老家农村事件为背景,叙述七十年代家乡的生存状态,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描绘他心中的家园,从简单的事件展开叙述,进而阐述主题,然后把这些事件勾勒成一个个故事,形成一个缜密的整体,穿越繁杂而又单调,鲜活而又枯燥的生活表面,热烈地缅怀和挖掘着家乡琐事中的那种正直朴素的亲情和友情,执着地开掘丰厚的家乡审美空间,这就是樊桂云的散文为什么总是那么耐读,耐看的根本原因。
  如果说写小说是故事,那么散文写的就是境界,这与作者的胸襟和气度有关,与作者的视野和学识有关。是的,梅花香自苦寒来,他的胸襟和气度,视野和学识在艰苦的文学创作中得到砥砺,得到历练,他已经是一颗在温馨的乡土上茁壮成长起来的大树。

(责任编辑:红枫网络)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